阅读量: 1861
发布时间:2021-02-24 15:13:39
“电为声之母”这句话,应该大部分烧友都听过。在电声领域,这句话是接近“定理”的存在。不论数字或模拟的播放、功放设备,想要做出顶级机器,就都必须在内部获得并使用高稳定度、高纯净度的顶级供电。
而电源处理器,我们发烧友肯定是相当熟悉的。从滤波、隔离牛、校正式、再生电源,再到量子技术的电处,都没能逃过我们发烧友的五指山。但大家见过的每一台电处,应该都比台湾乐梵的DCPER电处要大得多、重得多。乐梵这款小电处,实测仅重239克,绝对是“一手可轻握”的。而且,它和我们玩过的其他所有电处,都有着本质的区别:别的电处都是处理交流(AC)电的,而乐梵这款电处是处理直流(DC)电的,它还是地球村里的第1款直流(DC)电处。所以,有媒体文章说乐梵这次是“开业界先河”,这话确实没失真。从此,我们的唱放、解码器、数播等标配的那些“看着就不发烧的DC电源适配器”,终于有了可以来补一补正气的量产电处了。
但是,这比1斤哑铃还轻的小电处,它有效吗?这是任何电处都避不开的最关键话题。稍后我会在示波器客观测量上、主观音质评价上来综合测评它,还会把能体现出它有没有效果的音乐片段录下来,公开邀请大家来群测它。
在这之前,我们先来充分认识这款开业界先河的DC电处吧。
乐梵这款直流电处有两个型号,内核完全一样,只有一个外在区别:不带输入端DC电源线的叫DCPER-M;带有输入端DC电源线的则叫DCPER。我拿到的是前者,适合已经有DC电源适配器但想提升DC供电效果的玩家。
DCPER这两兄弟,其实很好理解,特别是拆开之后:
① 图中左、右两块电路板,看似分开,其实只是切掉一部分来显现下一层的材料。真机中是一整块的电路板,构成上面一层专门针对DC进行重组和纯化的“主动式”电路。它的基础理论源自美国贝尔实验室,乐梵经过研发和音响化改进,把这技术定名为“DCPER电路”,专门处理DC电流中的突波、RF、EMI干扰。
② DCPER电路板下,铺了一整层乐梵独立研制的“星辰”铸造结晶材料。这第二层材料是绝缘的,紧挨着并隔着电路板或导线的绝缘层,“纯被动式”地吸收DC电流中的各类干扰。这些干扰波被吸收后转为“星辰”材料的微热能,靠着曲面厚铝壳发散掉。
DCPER两兄弟的要点,就上面那两点。当然要保障总效果和产品力,下面3点也是刚需:
① 机壳外连线,全都采用乐梵最高级的Silver Reference(银参考)纯银DC电源线。用两支直径1.63mm²的自研超级导体银+24K镀金插头,来确保高质量的DC传输。
② 四面朝内弯的厚铝壳是由两块铝砖CNC铣出来的,比长方盒式的更结实,更低谐振;也有利于“星辰”材料的散热、有利于对屏蔽外界的干扰。
③ DCPER本身是浮地的,还给用家预留了地线接口。当系统所在的环境电磁干扰较大,或设备底噪较高时,就可用原配地线连接到地盒等独立接地点,来提高屏蔽效果、减少等电位差。这样有大概率能获得更黑的背景、更宽的声场。(这接地的本质应该是屏蔽地,所以不宜和电源地共用接地端子)
DCPER-M易于理解,也易于使用。把原有DC电源适配器的输出头插到它的输入孔,再用它供电给设备,找个平稳的地方放好它就成,完全不用做任何设置。电压45V以内、电流13A以内的直流电(已远超各类常见DC供电的音响设备功率了),它都即插即用;而且不截流,不分压。电压方面,我用福禄克F15B+万用表验证过6个DC电源适配器,确实量不到有衰减。
理解了DCPER-M,也明确了它的用法,接下来就是大家最关心的“有没有效”议题。
客观测量上,厂方在网络资料上列出了4组示波器测量的截屏来佐证。但是,没列出仪器和DC电源的品牌、型号。所以,DCPER-M好不好,我还得问问我的示波器。机型是RIGOL的DS1102Z-E,选的DC电源适配器是视易旗舰点歌机标配的美凯PDN6003A。测量目标是要透视DC供电中最具危害性、也很难处理的杂波——“纹波”。
上图是PDN6003A的实测照片,在20mV垂直档、50ns水平档,能在触发位的后面看到明显的纹波,至少有4、5个峰。在测量的那半分钟里,观察到最高的峰峰值是58.4mV,这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标配DC电源适配器的水平(测过很多产品在100mV以上的)。下图则是PDN6003A单测完快速加插DCPER-M后的实测照片。可见在同一水平、垂直档位,已经难觅纹波踪迹了,画面已经很接近理想的DC供电纹波图了。在测量的那半分钟,观察到最高的峰峰值从刚才的58.4mV下降到了2.4mV,已经达到一个真正的HiFi级DC供电的纹波水平。
我的示波器实测完,也说:“DCPER-M对纹波的处理,还真有几把刷子。”
DCPER-M在刚才的客观测量中得出图谱上、数据上的好,对于音响产品而言只能算是序曲;能在接下来的实际主观试听中让我们听到改善,这才是决定性意义的好。
这次试听的系统方案是这样的:先把DCPER-M插在我家主路由器上,连续24小时煲足10天。再选Mytek的布鲁克林(刷1.44最新固件)网桥解码耳放一体机,做“MQA文件反折叠、解码”,并用它的12V直流输入接口,来对比PDN6003A适配器“加和不加DCPER-M”带来的听感差别。转盘是锂电供电的无风扇win10笔记本电脑,播放软件用Foobar最新的1.6.1英文原版,跑内存做硬盘(RAM-Disk)模式。音乐选2L唱片公开免费下载的3首“折叠成标准MQA的DXD文件”。为避免房间声学和音箱摆位的变数影响主观听音结果,选择相对免疫于房间声学问题的全尺寸耳机森海HD800做审听扬声器。耳放则是我用开的高登GA-X Evo。
先听我在活动和文章中经常推荐的《Blågutten》,只是这次从331M的DXD(24Bit/352.8k Hz)文件压成了仅40M的MQA文件,再经布鲁克林网桥内部反折叠成DXD再解码。先不加DCPER-M听前面的30多秒;再关布鲁克林(设了通电自启动)加入DC直流电处,原音量听同样的前30秒。我感受到这样的区别:加了之后,架子鼓组、倍大提琴的低频弹性更好,感觉低频是有韧性的;而没加时,这些乐器的低频略有些发硬,听感死板些,质感也不佳。加了之后乐器的残响更明显、更润泽,声场也更舒展,尤其在高度上不会有没加DC电处时的压缩感。后面小号吹奏的片段差别更是明显,加了小号听来有金属质感,挺舒展,但仍能听到一点杂音;而不加的话,金属质感弱多了,倒是从有一点杂音变成有一堆杂音,感觉吵,心里想换下一首。
再听《Innocence》,和刚才那首一样是挪威HOFF乐团的作品。听感差别是这样的:没加DC电处时,钢琴听来有点寡淡、刻板;加了之后,琴声更饱满、更水润;没加时的声音空白多一些,加了泛音、残响更完整重现,音乐显得更流畅灵动。没加时还感觉乐器结像较小,但透明度却不佳,整体声场也有被压矮的感觉;加了之后,乐器饱满了、结像大点了,而总透明度反而还提升了,整体声场的高度也没了压低感,回归正常。再者,加了DC电处之后,打击乐组和倍大提琴的饱满度、结像凝聚度和质感,都比没加时更好点。
最后听《Come Away, Death》(同名专辑中有3首同名曲目,这是第1首)。我能感受到这样的差异:没加DC电处时,钢琴偏瘦、泛音不足;加了之后,钢琴泛音足了、听来厚实饱满了、也有水分了。没加时钢琴有点发飘,立体感不足,加了之后安定感和立体感都更好。再者,没有DC电处时,人声口型偏大,齿音偏锐利一点,女中音的头部在歌唱时左右转动的效果也不够连贯、丢失了一些细节。加了DC电处后,人声口型正常了,齿音收敛了一点,歌声更加凝聚,还感觉歌者仿佛退后了两步,距离更适中了;而且女中音的头部在歌唱时左右转动的轨迹,也得以更好地再现。
所以,主观试听“大考”也证明DCPER-M是有效果的。
通过一套系统、两只耳朵的评测结果来证明DCPER-M的有效性,哪怕我尽全力做到细致、客观,但也绝对存在局限性。所以这次我用D100录音机,直接把PDN6003A加和不加乐梵直流电处供电时,布鲁克林网桥的线性输出信号录了下来。录的都是不可编辑、难以作假的DSD64。大家也不用怕文件下载会很费时,3曲都只录约前35秒,目的就是方便大家尽量快速下载,也方便大家在自己的系统上快速对比。若不熟悉这几首音乐的话,建议每段音乐还是分成两段来快速切换对比。
电处、器材有没有正面效果,还是要大家在自己的系统上验证过才是发烧的王道。苏轼曾问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对此,理性派/科学派发烧友的回答是:“当然不可”。希望大家都能听辨出各种差别,也祝愿大家都收获更多的系统改善和音乐之美。
① 录制的对比音频文件下载链接:https://share.weiyun.com/Lp0BQZ6z
提取密码:sx6aui
*微信或者QQ、TIM扫码登录即可“普通下载”,各地不同网速,大概要一壶茶的时间*
大小: 126059447 字节 (120 MiB)
文件完整性校验的CRC64码: 92AC7BCA816DE5D7
② 对比试听的2L免费样板曲库链接:http://www.2l.no/hires/index.html?